某一天晚上看了一部紀錄片「死亡處方箋-Chosing to die」,
探討爭議已久的安樂死問題,
目前全球唯二安樂死合法的國家只有比利時和瑞士,
瑞士更將安樂死企業化經營,
世界求死若渴的人們對瑞士這家名為尊嚴的安樂死企業趨之若騖,
片中採訪兩個求死的人-四十初頭的漸凍人和六十歲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富豪,
兩人身患不可逆的疾病,若順應生命自然死亡,
最終都將困在毫無行動能力的軀殼裡卻意識清醒地等待死神招喚,
他們抗拒這樣毫無尊嚴的死去,於是選擇了瑞士的尊嚴安樂死中心為他們送終。
在安樂死中心,由醫生評估確認死意堅決,
最後由病人在希望的時間自行服下配置好的毒藥,
是的,自行服毒,沒人強迫你,也沒有人協助,
接受死亡的"客戶"服下毒藥,有十分鐘的時間與陪伴在側的親友們告別,
場景好像只是一趟旅行,旅行結束便會再見面,
然後在某個瞬間,上一秒還談笑風聲的人,下一秒便陷入沈睡不再醒來。
我為服毒告別的一幕感到震憾整夜失眠,
我反覆地想著,若有一天,身邊有個人告訴我他為自己開立了死亡處方箋,
我能壓抑心中的痛苦陪他前往,然後捧回家的是一醰骨灰嗎?
我能若無其事地陪伴在他身邊看著他服毒自盡嗎?
又或者情形相反,在某一天,我要怎麼跟身邊的人告別?
告別,可輕可重,有些告別還能期待重逄;有些則是今生不再相見。
曲終人散的失落、生離的不捨及死別的悲痛,
我們一直都在體會和學習,但,在那一刻來臨時,
心卻還是會不受控制地像冰山崩落,我們才明白,
死別就算再怎麼體會都是個太難的課題。
但死亡不全然都是悲傷的,我這麼想著,
清明連假回家,某天弟弟和他的朋友們相約買水果、紙錢去祭祀早逝的朋友,
像趕赴一場與老朋友相約的盛宴,那場景溫馨得嗅不到昔日的傷痛,
若死後能被如是記憶著,又有何憾?
最後回到安樂死問題的自我提問,
若某天身邊某個人決定了自己的告別方式,
我想我終是會忍下傷痛陪同前往的,
告訴他:有我陪著你,我愛你!!
這是我為愛能做到的最大讓步與承受。
【凱恩斯岩燒餐廳】
我熱愛吃牛排,但年紀漸長,實在不喜歡平價牛排館的人擠人及牛肉的粗硬口感,
偶然在四維路看見這家裝潢講究的岩燒餐廳便很想試試。
餐廳主打牛排,但也有海鮮及白肉,最特別的是提供鴕鳥肉,
不吃牛的人可以有其他選擇。
圖依序為:前菜、沙拉(兩種)及麵包
擺盤精美,但絕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,賞心悅目也兼顧了味蕾的歡愉,
麵包口味平凡,不值一提。
點餐時服務生只詢問我們要點哪種牛排,然後告知牛排最好吃的熟度是五分至六分熟,
卻沒有進一步詢問我們的牛排希望幾分熟,著實令我困惑,
食用完前菜後,服務生端上兩大塊生牛肉真的太嚇人。
後來又上了火熱的石板(可以這樣說嗎?)才知道是在客人桌上煎牛排。
石板的溫度很高,煎牛排時會有四濺的肉汁,但別擔心,餐廳會替每位客人弄個圍兜兜。
這種方式可以讓每塊入口的牛肉都是熱的,保持牛肉的美味,
一般以磁盤或鐵盤擺盤的牛排很快就冷掉失去口感了。
不必擔心從頭到尾要自己動手,服務生會貼心的幫你先幫牛肉煎至表面有焦黃色,
為了避色牛肉放在熱騰騰的石板上會過熟,會以擺盤用的胡蘿蔔將牛肉墊起來,
要吃的時後再煎至自己想要的熟度及切好入口的大小。
雖然店家有提供醬料搭配牛肉,但個人覺得牛肉十分新鮮,
只需沾玫瑰鹽食用就十分美味。
湯品上的順序是在主餐食用完畢之後,巔覆一般餐廳的上菜順序,
但個人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好,
過去吃完前菜、麵包及湯之後其實已呈現半飽狀態,
影響對主餐的胃口。
果醋可以解膩,無限續杯。
我雖然沒有甜牙齒,但甜點是飯後的靈魂,飲料也不因能續杯而草草了事,
這家餐廳從頭到尾都沒令人失望,
連服務也周到,堪稱是近期叫人想再光臨的餐廳,
而且整個套餐用下來千元有找(每個人),CP值甚高。
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用餐到尾聲時某沈姓製作人夾著名人之姿,
不顧四周人都低聲交談,硬是和同是圈內人扯開嗓門高談闊論,
即使遭用餐人們白眼還沾沾自喜,完全沒想放低音量的意思,
對照近日阿帕契李姓女藝人的高傲態度,有過之而無不及,
只是不需法辦而已。
不知生焉知死,但來生終究是個盼頭,告別才不致那麼困難。